发布时间:2016-06-02 10:26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挖财的杭州办公室里有块大屏幕,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刷新着最有代表性的挖财用户记账纪录:广东省挖财用户刚刚录入了一笔3块5的零食、北京市挖财用户刚刚录入了2块钱的公交车票……这些数据被挖财称为“中国消费晴雨表”。
2009年这家公司开始做记账App时,iPhone还没进入中国,最早的挖财App还是基于诺基亚塞班系统。7年过去,挖财变成了一家700人的规模不小的中等公司,旗下App已经超过6个,除了记账之外,还有理财、社区、钱管家等各种产品。用董事长兼CEO李治国的话说,2013年是个转型年,挖财开始从记账切入理财。
2016年可能是挖财的又一次转型年,它开始琢磨当个“大众资产管家”,提出“全方位的用户财富管理概念”。简单说,当你刚开始用记账App时,可能只是想把自己的流水账搞搞清楚,但挖财希望你慢慢意识到记账不是记支出与收入这么简单,而是一步步往前走。
所以在5月31日,挖财发布了一份 “中国新中产金融资产体检报告”,同时挖财旗下的“挖财钱管家”App上线了“资产体检”功能。简单说,资产体检是根据挖财每一个用户上传的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再结合平衡投资理论对用户当前的资产分布进行质量评分,并且提供建议。
对于挖财来说,这个功能意味着它在“智能资产管理”中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钱管家是挖财为“成熟用户”开发的App,受众与挖财记账、理财、社区本就是新中产人群。对于这群人而言,智能投顾可能是其资产管理的未来。
“中国新中产金融资产体检报告”
这份报告中,引入了一个“恩格尔系数”,它代表饮食之初占总体支出的比例。挖财将“新中产”的恩格尔系数标准界定在30%以下。
另外两个标准还包括:
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5万~200万人民币之间;
以及,年龄在45岁以下。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目前“新中产”人群的数量是惊人的,已经达到了1.8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中产人群。这1.8亿人分布在123个大中小型城市里,但总体还是前十大城市占据了30%,北京、上海等城市不出意外地上榜,浙江省金华市也跻身前十名。
但同时这份报告还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帮“新中产”的理财水准令人捉急,其“资产配置平均得分”仅有41分(满分100),分值在60分以上的仅占14.8%。
这41分用户还是至少知道挖财,有点理财意识的用户。
但挖财的打分理由是什么?其实是考量了6个标准:
第一是波动率。平均数值24.1(一支高风险股票的波动率在50~60左右),但挖财发现新中产能承受的波动率结构不合理,33.9%的人波动值在0~10,说明这些人太保守;而超出10%的人群波动率达到50,甚至60%以上。
第二是权益/固定收入比例达到1:6.1。大部分投资者习惯把资产放在一些低波动,放在一些固定收益的资产当中;
第三是权益资产(股票、基金等)的行业集中度,这个纬度的表现还不错,61.8%的人把股票类投资品放在不同的行业中;
但紧跟着第四个纬度又指出,很多新中产在每个行业只选了一只股票,导致了前十大持股占比非常高,还有的投资者不会自己去挑选股票,分散度做得不错只是因为,他们选择的股基在这一点上表现比较好。
第五是网络理财,新中产的投资平台比较集中。
最后,现金持有比例同样呈现两极化,42.4%新中产的现金持有达到80%以上,说明并没有利用好投资组合,发挥资产最大的增值潜力。
在挖财看来这事很严重啊,你看中国人越来越富,新中产都1.8亿人了,财富增长紧跟着的不就是理财需求的增长?说实在的,会用excel表把自己的财富状况仔仔细细清算的人大概只有不到1%。
何况2015年,外部环境还发生了三件事:
余额宝类收益惨不忍睹,从4.66%收益率下跌至不到3%;
然后年中还来了一次股灾。
所以无论是看外因还是内因,这家成立7年的创业公司都坚信不疑,是时候帮大众做财商教育了。
谁在记账?
我的一个疑问是,新中产既然有1.8亿人之多,而挖财发展7年,iOS和安卓用户加起来也有1.3亿了,那么这1.3亿用户中有多少人同时在“新中产”阵营中?
反正“记账人群很分散”,李治国说,“但它基本可以代表中国大众用户的样本。”
这里面还有个认知误区——“爱记账的都是穷人”,挖财还真发现了不少富人也热衷于记账,李治国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记者总结:“记账可能跟性格有关”。
他自己就是个从2008年开始记账的金牛座。当然,挖财并不希望记账跟性格、星座的联系那么紧密,产品团队一直在通过研发拍照记账、语音记账等功能,来降低记账的门槛。
记账人群天然地和理财需求更接近,所以2013年时,挖财从记账切入理财完全是自然的发展。不过其实挖财当时还可以有另一个选择——切更容易场景化的消费,李治国还真不是完全没想过,挖财甚至做过一定尝试,不过结论是“时机不成熟”。
李治国出自口碑,真刀真枪地打过O2O的仗,如果2013年从记账切消费,也算顺理成章。李治国甚至研究了一套理论,消费以后也有可能C2B,一个消费者今天决定出门购物、喝咖啡、吃饭,周边5公里的商家有没有可能一起来“竞争”这个消费者?
但最后他发现挖财最适合做的是行业成熟后,把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接口对接起来即可,因为要培养这样的需求,首先是难度高,其次,挖财也不是内行。现在看来,如果走这条路,反而是一条弯路。
“他一个月赚多少钱花多少钱都已经知道了,你帮他优化也优化不出多少钱,他更关心的是财富怎么不断积累。”李治国说。
至于2015年突然爆发的消费金融,挖财通过投资来做一些补充,2015年跟投美利金融,可以看做是挖财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布棋,但未来这盘棋能有多大?“还是根据能力”,李治国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记者说,“挖财还是很小的创业公司,现在还不能讲投资是为了布局生态,但消费金融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倡导鼓励的普惠金融的大方向。更重要的还是回到用户为中心,360度规划、管理、建议这些资产配置。”
做了7年的挖财,仍然把工具看做重中之重
显然,想抓住报告里描绘的这群人,记账绝对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有效的入口。尽管挖财是国内唯一一家能把“流水账”和“资产账”结合在一起的平台,但挖财系列的App仍然非常多,有挖财宝、挖财信用卡管家、挖财钱管家等等,还有社区。
挖财希望最终这些产品能形成一个倒三角架构:
起步用户使用记账、信用卡功能,管理现金流水,这是理财意识的初步培养;
进阶用户玩转挖财宝、挖财股神,解决理财需求;
成熟用户使用钱管家,这里就涉及智能投顾,面向新中产及以上用户;
另外还有所有用户都适配的社区功能。
这里必须澄清的一点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也是两码事。资产管理指的是某类资产或某些资产的管理,财富管理则是360度全方位的资产服务管理。不管挖财是否能自己提供所有服务(有些是合作方提供),都要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
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去年开始在互金行业大规模被提起的“智能投顾”概念,已经到了是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就要大谈特谈的地步。但其实智能投顾在国内不过刚刚起步。
首先,目前多数公司对用户的需求和把握就很难做到精确;
其次,能配置的金融资产也非常有限。
李治国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记者说,他 认为智能投顾最终的状态将是:
如果用户可投资金额不多,机器人自动跟踪用户数据,提供投资方案,投资策略可定期调整(比如每月一次);
如果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会有专人为用户服务,但注意这仍然不是私人银行的那种专人服务,而是效率高得多的在线服务,1个人能服务的对象可能是600人左右。
总之理想状态是“人人可享”。李治国相信大部分的理财需求仍然是靠工具和机器来解决。但这一切的根本是“先还原清楚每个人的财富状况”。挖财先根据用户的记账数据还原其资产现状,这一步反复被李治国提起。这可以看做挖财业务布局的一个基础设施。
记账在今天之于挖财,最大意义仍然是“入口”和“数据”,这与挖财接下来想打通的服务流程有关:
用记账去还原用户财富数据——用报告去给用户财富状况做体检,并给出建议——让用户行动。
所以做好工具的意义在于一旦底层基础设施建好,在上面搭什么都不会太难。
《7年累积用户1.3亿,挖财发现中国新中产人群都1.8亿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y.yuduxx.com/cyxw/40643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