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1 10:49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创新是创业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浪潮的主要区别,创新让创业者有望成为一代“智造”者 CFP供图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变化最大的时代。只看身边的人与事,也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律动。
上周五,现代快报记者的一位前同事辞职了,他说要去互联网上创业,给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上周四,和两位外地来宁的老同学吃饭,酒杯起落的间隙,聊起最多的话题是“你有什么好想法?可以让我们赚到钱的那种”;上周二,发小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图—他在上班间隙开的小吃店,营业额已然突破了30万……
1978年以后,中国人不再忌惮谈起对财富的渴望,于是,一拨拨勇敢者开始创业,赢到财富、名声、梦想,或者遭遇失败。
如今,又一拨勇敢者出现了。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创业者群体”可能会涵盖所有人。
这是中国创业的第三次浪潮。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
新浪潮
互联网的侵略性让“全民创业”成为可能
上周五早上6点,南京人薛松的闹钟响了,为了让自己醒得快些,薛松猛地坐起来。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他创业的第一天。不同于其他的创业者,薛松并未辞职,对于未来,他多少还有点迷惑。
“8点半之前,我要把这些送到河西,要跑三个小区,然后,我得赶回公司上班。”薛松打开冰箱,把一个个盒子取出,放在一个硕大的泡沫箱里,在箱子的间隙,他又塞了些冰块。“这是手工馄饨,一旦化了,馄饨外面撒的碱面会变黏,也就没口感了。”
提着馄饨箱子,薛松跑出门。
薛松今年29岁,是南京一家IT公司的销售骨干,每个月收入在7000元左右,但他仍然觉得压力巨大。“要还房贷,要还车贷,更重要的是,人生在世,总要有点更高的追求。”这个年轻人说。
这正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
“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卖馄饨更适合我。”薛松说,他的祖上从安徽安庆来到南京时,就曾经挑着柴火馄饨的担儿走遍南京的大街小巷。
薛松家的馄饨确实不错。这种薄皮大馅的吃食窝在碗里更像是大团的云朵,配上红的辣油绿的香菜,让人极有食欲。
因为没有时间和店面,薛松的生意主要靠网络招徕—他注册了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在上面推广自家的产品,这个推广持续了一周左右,上周四晚上,薛松的馄饨店总算是开了张。
“有3个人订了餐,两个是朋友,一个是真正的客户。”薛松说,考虑到送货成本,他的馄饨以大盒为单位,一大盒包括10小盒,共卖40元,这意味着,这一早上,他就有了120元的营业额。
比起传统的柴火馄饨,薛松的成本被压缩到了极致—馄饨就是自己家里包的,广告通过微信发放,他亲自送货。冻好的馄饨被装在塑料餐盒里,旁边的小袋子里装着包括葱花、榨菜、虾皮和猪油的调料,这样的包装让馄饨具备了某种速食的功能。
“成本很少,至少能赚一半多。”薛松说,“比上班好多了。”
尽管无数人把这一波浪潮中的创业归结为“互联网”创业或者移动互联网创业,但实际上,这次的创业潮,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所有方面。或许可以说,互联网和生活早就分不开了。
一些创新确实体现在互联网上:你早上起床,是被手机上的某个软件叫醒的,这个软件有可能只是几位年轻人的毕业作品;你吃饭,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订餐、订座或者订外卖;你出行,第一件事是通过手机软件叫车或者订票。
但实际上,更多的创新体现在身边:你吃面的小店新装修了,年轻的老板会在醒目的位置标注上WiFi的账号密码,吃完后,还能凭借分享朋友圈获得优惠。
最“互联网”的90后成最受欢迎的创业者
“我们早就没有竞争力了。这年头,最受欢迎的是90后。”一位刚刚40岁的朋友哀叹。其实,他在某银行担任高管,年薪近百万。之前,从没见过他的“暮气”。
这种暮气来自最近的打击—前一段时间,他打算创业,看好了一个项目,想要和一个年轻的团队谈合作,但对方的领导者,一位1992年出生的小伙子在跟他聊天后拒绝了他。
“你可以投资,但我不认为我们能成为很好的合伙人,我们的理念有点差距。”这位小伙子说。
这让这位成功人士大受打击。“在我的公司里,是不可能让他们成为项目领导者的,他们太年轻了。”他愤怒地说。
“太年轻了。”这实际上是这一波创业者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历史中,年轻人极少能够像如今一样占据引领时代的位置。当然,这一波的创业者中不全是年轻人,但1990年前后出生的年轻人在新的时代里有天然的优势。
“他们熟悉网络上的一切,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人分析说,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时代的普遍特征,“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不迷信权威,而且,既有理想主义,又有实用主义。”
从需求上看,这一代人衣食无忧,生活大多较为优渥,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但他们同样有着享受更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比之前的几代人更加强烈。
“创业能带来财富、名声,这些会让我生活得更好。”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小张说。
这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人毫不掩饰自己的锋芒,从他的身上能看到很多消费主义的种种经典作品—爱马仕的皮带,迪奥的钱包,宝马的车钥匙。“这些都是我赚来的,我有理由享受。”
小张是新一代的创业者之一,5月底,因为他的APP,某个能够联系物流公司与货车司机的手机软件,他的团队刚刚拿到了一笔1000万元的融资,这足以让这位昔日某IT公司的职员变得扬眉吐气。“你只要有好的想法,就能发财。你得奋斗,但你不一定要活得太艰苦。”小张坚定地说。
这种自信来自于这个时代对于成功的定义。
创业新浪潮背后
有着时代这个最大的推手
推动创业浪潮的,恰恰是这个时代本身。现在很难说清楚,是时代的需求,促进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还是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这个时代的规则。这样看似矛盾的逻辑,同样适用于技术与创业之间。
互联网是一个低门槛的世界,在榜样影响下,新一波创业者蜂拥而至,你开发一个门户,我也开发一个门户,你做团购,我也做团购,你有“秘密”,我则有“无秘”。
以最流行的手机APP开发为例,你甚至不需要技术,在网上,有帮你做APP的软件,也能找到愿意负责维护的团队。
“你要有一个好想法。”一时间,这句在创业者中广泛流传。
创业者激增的另一个原因,则来自于时代的尴尬。
某新闻社网站5月1日发表题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中国鼓励创业以促进就业》的文章称,根据5月1日中国政府网站上公布的一份意见,国务院计划支持创业,以促进就业。这篇文章的另一个背景是,上个月,李克强总理表示,面对今年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这样的逻辑影响了创业者的选择:根据相关统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为了促进创业,国家给出了巨大的政策优惠。
以江苏省为例,有媒体称,江苏加快推进“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抓紧落实《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2015-2020)》各项任务,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江苏经济增长新引擎。截止到2014年底,共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1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33家,孵化面积2769万平方米。
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美好,连创业所需的资金,也比之前更容易获取。一位创业者说,目前获取资金的手段十分多样,有政府的资金,也有来自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实在不行,还可以众筹。而“新三板”的开放,更是让融资手段变得简单。“新三板”市场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为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故形象地称为“新三板”。目前,新三板不再局限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微型企业。
当然,创业大军的背后,还有榜样的力量。这得感谢通畅的互联网,在创业之初,许多创业者都会拿偶像的故事来激励自己,这些偶像的名字,可以是乔布斯,也可以是马云、雷军或者身边的成功者。
历史与现实
中国创业的
三次浪潮
1978年以后,中国曾经爆发过多次“创业潮”,按照阶段来说的话,第一波潮水叫“个体户”,第二波叫“下海”,第三波才是“创业”。这三波浪潮,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概念,也改变了中国的经济。
“个体户”:无路可退,无所畏惧
1979年左右的“个体户”可不是一个褒义词。
它最初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往往会遭到嘲笑、诋毁与蔑视。
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800万知青返城,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机关单位安置有限,一些知青只能靠摆地摊,从事理发、修鞋、磨刀、修伞、修家具、卖小吃等行业维持生计。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个体户”从此出现。
1980年温州章华妹成为第一个拿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人,她以卖纽扣为生。
安徽人年广久靠卖瓜子致富,傻子瓜子至今仍然销售火爆。
当时的“倒爷”凭着跑个差价,把国外的电子表、计算器和“麦克镜”(因美国电影《大西洋底来的人》爆红的墨镜)倒卖到闭塞的县城,成了中国第一批万元户。
个体户的出现,激活了一个封闭已久的经济体对物质的渴望,王石、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就是在这时“倒腾”出第一桶金。
下海潮:扔掉“铁饭碗”,我要做老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一股全民经商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国企员工下海”。
这源于当时的通货膨胀,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感受到“钱不够花了”。
1987年,现SOHO集团董事长潘石屹放弃石油部管道局“铁饭碗”,揣80元钱南下广东。冯仑原是国家体改委下属研究所的干部,后被派往海南省筹建改革发展研究所,但到达海南不久,冯仑与潘石屹等四个同伴成立公司,做房地产买卖。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南巡”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
“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是当时的一句名言。
下海潮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初,掌握了政府资源、政策资源和人脉的官员下海,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大众创业:网络时代的个体崛起
中国这次大众创业,其实从2000年前后就已经在酝酿了,当时,互联网进入中国。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的代表。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一波新的创业浪潮也正在兴起。在政策环境方面,中央政府“三大施政清单”、“简政放权”为创业潮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推力。同时,2014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放松企业准入条件的管制,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金”的限制。
这轮创业潮涵盖社会各个阶层;年龄分布较广,85-90后创业者更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度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双引擎之一。
创业谈
别把创业
简单成“梦想”
6月2日,由SOHO中国主办的新一期“潘谈会”在北京SOHO3Q举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与创业者进行了一场关于创业的对话。这些成功的创业者对后来者进行了不够温和的告诫: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而李开复也认为,创业往往比就业要辛苦百倍。
创业,哪有那么美
尽管被封为“偶像”,但雷军依然指出,“创业不是人干的,都是阿猫阿狗干的事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绝对不会选择创业。”
雷军认为,一旦选择创业,就选择了一个无比痛苦的人生,巨大的压力、困难、困惑,别人的不理解,或者别人的看不起,其实真正能走向成功巅峰的人是极少数,绝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成了铺路石。“所以我一直在想,对所有的创业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一种信念,我觉得如果没有这种梦想的信念的话,是没办法支撑每天高强度的工作的。所以在这里我愿意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为什么愿意喝碗小米粥,愿意继续闹革命,最重要的就是因为我想做出一点事情来。”
冯仑也说,尽管过去的创业看起来像是“流离失所”,当下的创业感觉像是入洞房,但这其实是一种错位,“真正创业这件事一点都不是这样。所以你看到电视里拍的就像我们看到别人谈恋爱一样,其实那是个幻觉,进洞房容易,过日子难,一辈子有幸福更难,最后还能幸福地在回忆里死去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这几位先行者也都认为,鼓励创业就是鼓励创新,就是鼓励社会在进步,所以创业者的未来值得期待。
“创业的环境更好了。”潘石屹也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创业的目的是金钱,但并非是无原则的,大多数的创业者依然心怀热情和理想。这更加剧了创业市场的混乱和残酷。
实际上,根据统计,创业成功者不足1%,大多数人成了别人成功的注脚。日前,李开复也曾经给予创业者一些忠告。
李开复认为,创业往往比就业要辛苦百倍,而且经常要自己不拿薪水,还要掏钱或者是借钱。就算你一开始成功了,将企业办起来了,也不见得以后就风光无限,真正能够做成伟大公司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
另外,创业者必须是有自信和自觉的。
“一个真正适合创业的人一定是一个聪明的、有自信自觉、不畏艰险的人,他们遇到问题往往都会通过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去请教那些所谓的演讲者、专家,他们并不喜欢这些心灵鸡汤。”
同时,创业者还得兼具激情和理性。
李开复认为,“想要更好地学习创业技巧的方法是加入一个有经验的创办人办的中小公司,跟着他们学习技巧,加入这样的公司后,可以从中学习它的运营和文化。在一家小公司,比较少官僚政治,步伐特别快,而且你有可能参与学习实践各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不会成为某个小部门的螺丝钉。”
同时,执行力是一切的保障。
“真正好的创业者并不是仅仅依靠一个点子就能成功的,点子一点都不值钱。真正能够促使你成功的是看你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快速执行。而要做到这点,需要强大互补的团队,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当然还有巨大的资金。”李开复说。
李开复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遭遇挫折,碰上低潮都是常有的事,在这种时候,反省能力和自我反省精神能够很好地帮助你渡过难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创业者来说,问题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应该时时刻刻警醒、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才能时刻保持清醒。
而另一位创业者的经验更是残酷而直接。
“由初心而生,丧初心而死。”这位创业者如是说。
互联网+是创业第三次浪潮的主要标志,几乎所有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被“潮水”洗牌了
《互联网+助推创业 中国创业第三次浪潮》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y.yuduxx.com/cysxy/19215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