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12 10:3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为继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从今年4月起,全区开展了“我们的乡贤我们评”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评出上千名新乡贤,并在全区形成一股学新乡贤、讲乡贤故事的热潮。
永川读本将以讲故事的方式,发掘和传播新乡贤身上的正能量,推出有关新乡贤故事的系列报道,增进市民对身边乡贤人物的认知,以激励社会向上向善,纯乡风正社风、垂范乡里,为推动永川建设成为“重庆大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发展新区重要节点”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郭发祥 报道
58岁的易福华,是松溉旗山村碾子坪人。碾子坪原本有两百户人家,可陆陆续续搬走后,现在只剩一二十户。
“很多人跟我干起建筑。”易福华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有上百个伙伴,都在建筑行业打拼。他们富起来后,带着一家老小搬到城里生活,现在不少还是百万富翁。
易福华(左二)在工地走访查看。
他打工三年获第一桶金
易福华是村里的高中生。不过因为特殊原因,他高中时被折腾来折腾去,没学到什么知识。
高中毕业后,家里条件苦。父亲告诉他,作为当时村里学历最高的,应该带头闯条路子出来,带上弟弟妹妹寻出路,也好为家里分担压力。
作为家中长子,易福华懂事也早。他拜师学艺3年,成了当地的泥瓦匠,有了一技之长。不过掌握这个技术,并不是多么体面的事。
改革开放的次年,易福华似乎嗅到发展的气息,加入最早一批南下打工潮。当时的南方几省方兴未艾,他因有泥瓦匠的一技之长,被迅速卷进大小建筑工地。
经过三年的打拼,他积累了干事创业的第一桶金。相反,在他的松溉老家,很多人还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都还在想出路。
带领村民外出打工致富
在建筑工地的这几年,易福华除日常的上工,他还有股学习新东西的钻劲。几年下来,他边学边派上用场,基本掌握工程建筑中的技术知识。
以前他还不能看图纸,可几年功夫下来,他能娴熟的看图施工。慢慢地,他开始做起工程承包。而他承包工程时的施工队伍,就是村里的年轻人。
“那个年头出去打工,没有熟人带,找活很难。”易福华说,村里当时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是跟他走出去的,“收的徒弟有几十个,现在他们很多都没改行。”
后来,易福华组建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到现在年收入已超过千万。而当初跟他一起打拼的同村人,有的也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有的则在四处找工地揽小活。
“很多人都挣到百万家产了。”易福华说,自己有几个徒弟,现在组建了公司,经常合作承建工程。临近松溉的港桥工业园区里,重庆新格公司的厂房,就是他们承建的。
自掏腰包传承松溉文化
尽管已近花甲之年,他还在操持公司事务。他也不知道,自己啥时候能退下来。
因为他在当地口碑好,被当地企业家推举为松溉镇商会会长。几年前入党之后,他又成为商会党支部书记。
“现在商会的会费,不少都用在做公益上。”易福华说,办企业赚钱了,理应扛起一些社会责任。“年年都会参与一些公益事务,比如探望敬老院等等,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
更为可贵的是,镇上有贤能为展示古镇文化底蕴,写了介绍松溉风情的书。书写完了,可审稿、印刷等费用却无着落。易福华得知此事,自己掏腰包让此事画上句号。
“这个千年古镇是一张名片,承载了上千年的文化。既然它在松溉,那我们自然要尽力保护好它。”在易福华眼里,这是一种责任,需要有人来担当。
《创业致富不忘带上村民 他说责任需要人来担当》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y.yuduxx.com/cygs/22331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